撒哈拉歲月|如果你也讀三毛
5月時去了趟澎湖,隨身帶了三毛的書 《 撒哈拉歲月 》,幾天內就在旅店床上、沙發、一間間咖啡店中慢慢完食,相當過癮滿足。
不記得在那一年以前,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《國家地理雜誌》,那期書裡,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。我只看了一遍,我不能解釋的,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,就莫名其妙,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。
等我再回到西班牙來定居時,因為撒哈拉沙漠還有一片二十八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是西國的屬地,我懷念渴想往它奔去的慾望就又一度在苦痛著我了。
關於這種無可名狀的情懷,德文有個我很喜歡的字叫:Fernweh,意思是對未知遠方的思慕。三毛這兩段話,正為這個單字下了最佳註解。我想很多愛旅行的人,都會有這種感受,正如我的 Berlin calling 。對一地的深情,是無法隨著時間平移而被連根拔起的,只會往下扎根越扎越深。
白手成家|沙漠中蓋出一座小羅馬
三毛與荷西在沙漠的家正對著垃圾場,旁邊是撒哈拉威人鄰居,位於墳場區。簡單來說,剛搬進去時就是水泥地、空心磚牆、沒有家具家徒四壁的狀態。
三毛問荷西說: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撒哈拉威人就坐在蓆子上就好了呢?
:因為我們不是他們
所以我們還是要有家具才能活得比較不悲傷
三毛自嘲:可憐的文明人啊,跳不出這些無用的東西
於是他們開始調石灰水泥塗牆、要來裝棺材的木條箱子來做書架、衣架、廚房小茶几,三毛在垃圾場撿來了汽車外胎,洗淨後加了紅布坐墊,客人來了人人搶坐,缺植物就去總督家偷(這樣好嗎?)加上家人朋友寄來的物品,一步步完整了家的輪廓,後來在三毛的巧手佈置下,有書香、有音樂,把家佈置成了個充滿藝術感的小羅馬。
採訪的記者曾說:這是沙漠中最美麗的家。
縱使身處文明未及的荒涼之地,三毛也能撿拾別人眼中的垃圾化腐朽為神奇,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。我想,重點不是你在哪裡,而是你,決定了自身生活的樣貌。歷經了沙漠生活中的艱辛困頓,不分階級與膚色的交友,把單調的日常梳理成一篇篇動人的故事。而那些文字讓我們明白在最幽暗之處,依然能照見人性微光,如撒哈拉沙漠的寬容與溫柔。
如果不是對世界很有愛的人,是寫不出三毛那樣的文字的。
別人如何分析我,跟我本身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。
即使在30多年後的現在,三毛看來依然是帥氣的女子,浪漫不失實際而真性情。
無法遠行的日子,還好有三毛。
三毛書單 |
《 稻草人的微笑 》 是荷西跟三毛在迦納利群島的生活點滴,我覺得可以配上《尹食堂2》來看、背景音樂是Ed Sheeran – Tenerife Sea,看完應該會很想直飛迦納利,奔向那蔚藍大海啊。
《 夢中的橄欖樹 》 到書的中後段記敘了荷西意外過世後的光景。三毛喪夫的悲痛在字句中無所遁形,因此後半本我讀的不算很輕鬆,完全是以龜速再閱讀,到三毛重回加納利群島整理房子出售時,好似又再隨著三毛的整理心碎了一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