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5K
18歲離家念書,一路在外生活了超過10年,跟熊在柏林生活的一小段日子,更發現了自己的欠缺與不足,學不會沖一杯咖啡、張羅好一頓晚餐,庸庸碌碌的活著,卻忘了好好生活。
原來,我是這樣對待自己的。在台北生活的4年多,由於長期的節制飲食,除了偶爾的cheat day,加上外食便利,廚藝零增長看似合理,卻讓我心虛不已。
那一刻,我才明白了儀式感的重要,像一個切換的開關,不管是早晨的一杯咖啡喚醒靈魂,或是鬧鈴響起,便開啟音樂好好的伸展身體一番、打理好自己外表與妝容等… 透過一件能讓自己感到滿足的小事,轉換好狀態以迎接好每個被現實痛擊的瞬間 (誤),有多麼的必要。
不過,從中我也看見了文化的相異,滋養出的人千百萬種。生在便利的台灣,食物美味便宜唾手可及,跟外食昂貴的歐陸國家不同,想要餐餐外食除非你天生會投胎或很會賺錢,不然為了求生,煮食技能幾乎是人人必備,更別說是從高中畢業就在歐洲各城市鄉間流轉生活的他了。
回到儀式感本身,人與花一樣都是需要被悉心照顧的。找出微小的幸福,貫穿日復一日、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瞬間。一件件在生活中透著微光的小事,正是照見幽微時刻、支撐我們度過瑣碎漫長人生的光源之一。
今天,你做了什麼讓自己開心呢?
Anyway,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! :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