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lo Travel Q & A
想了想那些一個人旅行常被問到的問題,( 好吧其實都是台灣人、亞洲人,因為真正在路上打滾時,根本沒什麼人會問你這些問題啊 ) 來看看你是不是有這些疑問吧。
1. 旅費從哪裡來?
不計算那些很會投胎不需煩惱三餐的人,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勤勤懇懇的工作, 以腦力、勞力,花費時間去換取金錢。 嘴巴說不想上班但隔天一早鬧鐘響了,腦子浮現帳單、房租、房貸、車貸後,身體就自動很誠實的起身認命上工當社畜。
朋友安除了正職外,晚上還去兼差,就為了一場沒有設下歸期的冒險。從北美極光、南美馬丘比丘、 復活節島、玻利維亞 、 哥倫比亞到古巴,一一留下足跡,而在出發前,她已經準備好久。但你看見的是一張張的打卡紀錄,而不是她為了夢想努力了多久、付出了什麼。
旅行,不需要很有錢才能出發。而是你多想出發趨使你願意為此做出什麼努力。
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
- 區分每筆消費是想要還是必要,每個月少買幾條唇膏、衣服、名牌包,就可以在國外多住幾晚、還能買機票。
學習儲蓄、投資、理財
- 我是喜歡獨自旅行後,才開始對金錢比較有概念。如果不好開源,就想辦法讓既有的資產增值,即使幅度不大,都比傻傻的存好。
除了節流,還可以想辦法去開源。錢,就是這樣來的。
活在世上,人人都需要金錢這種俗氣卻很好用的東西,你有無數種賺取它、使用它的方法,它可以是達到目標的手段,但不該是阻擋你往理想前進的絆腳石。
我不想提倡什麼窮遊的方法,畢竟我也是吃不太了苦的人,而每個人都有選擇想要用什麼角度、方式去看見世界的自由。
但學習在旅費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做出取捨,我覺得是很棒的一件事,因為可以在這些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什麼可以將就、什麼不行。比方說:我比較愛吃,就在住的地方省一些,選擇青旅順便交新朋友,或在交通上搭早班機、夜車。
每個選擇都造就了你,與其看到別人令人稱羨的另一面,不如想想你為自己的夢想做了什麼,光鮮的背後總有不為人知的努力,改變思維把它化成動力,好嗎?

2. 假從哪裡來?
我都是把年假一次全休、或分兩次休,搭配連假把它串成一個14-21天的長假,然後平日都不休這樣。關於這個問題,我心中就是滿滿社畜的無奈,每次跟國外朋友討論到台灣的年假制度,嗯… 就是可憐可笑 ( 很敢講 ) 要有長時間的旅行很難,通常是蜜月不然就是趁轉職的空檔中進行…
德國朋友年假一年是28天,法律保障的,轉職也不需要從頭累積 ( 法定最低是20天,平均有到30天)。別說什麼work and life balance了,台灣多數資方都是希望你把生活貢獻給工作,請假還要過問你原因,老闆凹你、上司接著凹,然後同事間相互比較:為什麼你可以請長假?你休假不工作為什麼我不行?
但歸根究柢,休假不是我們的權利嗎?為什麼沒人去想這社會結構跟教育出了什麼問題?
為什麼你羨慕歐洲國家福利好?
因為人家會去爭取啊,你去玩就只會抱怨別人說罷工就罷工,讓『你』不方便,卻沒想過勞工站在一起才有力量去改變體制
就是因為奴性太重, 導致你只會為難跟你同級的同事,默默的被洗腦成啊這就是工作沒什麼不合理的想法,抱歉我好嗆。
這無關乎你的重要性與否 ,一間良好、健康的公司不該少了誰就無法運作。請假,是權利,不需要感到罪惡。
各國罷工延伸閱讀 ▸
3. 英文要夠好才能出發嗎?
每次被問到這個,我總是回:那就去英文也不好的國家啊!西班牙、義大利、法國、日本… 既然大家都說不好,也沒差啦!又不是所有國家都說英文,就連以英文為主要用語的人也會有各地口音。我有次室友是愛爾蘭人,聊天到後來都在想這個人真的在說英文嗎,怎麼我都聽不懂…
如果你真正想了解一個國家,多學習一個語言,就有更多優勢去了解對方想法、深入接觸當地文化。語言能力一樣有其重要性,而英文只是好用的其一語言。
本來以為我的德國朋友,會流利的英、法文已經很強,誰知道在布達佩斯賣pita的小店,他竟然跟老闆講起了希臘話,讓我邊看邊覺得羨慕忌妒啊可惡~
努力去表達、溝通,英文弱一樣可以去很多地方。只是有點可惜的是,你也許只能片面的看到套上濾鏡的美好,而無法感受它的真實樣貌。但還是出發吧,去看看未曾見過的世界、風景,也許回來後,你就會想好好學習英文或其他語言了 (笑)
給想出發的你、妳
我不覺得一個人旅行很勇敢,因為在路上的人太多了, 聽了他們的故事與經歷, 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。每次回來時的反文化衝擊,都是一種推力讓我深深的不適應所在環境,反思:我們真的需要用便宜的人力去堆積出高效率又方便的社會嗎?一方面感激,一方面感慨。
對我來說,更需要勇氣的是面對一天天重複乏味的日常,生活是很消磨人的意志的,總要禁得起塵埃、耐得起髒, 而那些能拋光每個細瑣片段、在日常中就能自帶光芒的人,才是真正的勇者。